一份兒童心智科的評估報告

by Yu Fang
0 留言

難處理的社交情緒

我曾經在《身體能力好,什麼都好!》提過我觀察到弟弟自小的許多生活困擾都來自他身體能力不足、間接影響他的情緒與人際,於是爭取機會弟弟在厚德國小體操隊的受訓機會,而弟弟過大的心理障礙讓他受訓一段時間後仍被退訓(詳見《退訓後的一堂課》)。

先生提醒我特別留意兒子

早在先生在我離開職場確定要自己帶兩個孩子時,就有提過弟弟的特質需要特別留意,他有觀察到弟弟特別固執、脾氣硬、容易受傷,需要多看顧,以及,需要特別「嚴格」。

在帶了一段時間後,我試著透過鍛鍊身體來改善他容易受傷、追不上公園同儕的困擾,讓他在生活上多反覆練習自理能力來改善他因為常常辦不到而發情緒暴走,鍛鍊過程其實時常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因為弟弟時常崩潰、抱怨自己辦不到、哭得驚天動地,每次經歷過完整的練習後,弟弟卻在日常中自豪展現新能力,好像先前那場八點檔不存在一樣。

直到去年秋冬進體操隊受訓期間,某一天在臉書社團上看見家長之間的討論時,看見一位家長敘述自己的孩子,跟弟弟平日的狀況一模一樣,而他們鑑定為亞斯,我也順勢找了一下相關的介紹,稍微了解後覺得弟弟有符合其中多數條件,便掛了醫院的兒童心智科來詢問醫師。

被體操隊退訓前,教練有特別提起在練習時弟弟無法等待、像蟲一樣停不下來、對話時眼神注視很少,我也一併在生活特別觀察這些行為。

周圍的親友們有些會說:「沒有這麼嚴重,不要緊張。」、「我認為上學後就好了,應該是沒上學沒有人際交流的經驗才會這樣。」、「我覺得看起來還好啊,哪有問題?」。

確實,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因為不覺得這是個問題,然而我已經看到這些特質已經讓心思敏感的弟弟感到困擾時,我有責任需要幫助他找到方法,而不是丟給未來的老師,況且,在平日帶姊弟的同時,我總是會對於弟弟的行為感到困惑與無法理解,我需要有人幫助我認識我的兒子,所以尋求醫師。

當然,我相信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在先天上都有發展面向上的不同,我只想知道弟弟平常那些特別固著、情緒暴走、對文字敏感、做事沒有辦法組織以及無法專注在熟悉的日常工作、對痛覺特別恐懼、同理心過低、在與人交流時無法察覺自我意識過高或無法察覺對方的臉色等等行為的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為何我在陪伴弟弟時竟然會感受到無力與困惑。

醫院聯合評估

兒童心智科三位醫師看診後直接安排聯合評估,從今年四月清明節開始到五月下旬終於做完所有該做的評鑑,六月中拿到評估報告,薄薄幾頁報告和一份補助申請書,整體而言是「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自閉、社交情緒發展遲緩」,由於不是特別明顯,他的許多面向都介在「邊緣」,醫師建議安排做職能治療、以及未來真正進入校園時持續觀察才能更清楚他的狀況。(何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長輩懷疑,怎麼可能過動又自閉(自閉症6大特徵症狀解析)?我可以理解長輩認為的自閉就是電視劇常演的那樣子,但自閉不是字面上的、或只有大眾刻板印象那些行為而已,以前在工作環境裡就遇上不少這樣複合症狀的孩子,所以我不會意外。(文章:當自閉症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

說實話,做完這份評估我還是不能從專業醫師那完全解惑,因為都只是「疑似」,所以只能從這些線索去尋找弟弟可能需要什麼幫助,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觀察。

先生知道報告結果後,表示從以前到現在對他的觀察,認為他進步非常多了,因為我發現到他的不足而讓他累積不少練習,先生也察覺過自己小時候也有相同的特質,只是隨著成長、社會化而慢慢地修飾,給我許多正面鼓勵和他的不同觀點,有我先生一起學著認識他、想辦法協助他,困難總會變小的。

所謂的正常,所謂的特殊?

從事親子瑜珈/兒童瑜伽的一位媽媽朋友也有一位跟弟弟特質非常相似的孩子,她為了孩子尋找許多教育方法,她以前就提起,特教方面的觀念其實適合所有的孩子,鼓勵我去研讀特教與資優相關的書籍。而且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究竟到什麼樣行為的標準才叫做確診為特殊兒?每個孩子在先天與後天的培養下都會有行為特質上不同的光譜,有人偏左、有人偏右、有人右上一些、有人左邊上面下面都有但獨缺右半邊……。沒有人是完美的分布平均,所以少一點多一點的特質下常會聽見有人說自己空間感很差、有人運動神經非常發達、有人能言善道、有人特別不喜歡別人碰他、有人膽子大喜歡挑戰極限……,這些都是各種特質分佈不均下所形成的社會。

實際上,很多沒有被認定為特殊兒的孩子和成人們佔多數,只是勉強在社會規範準則邊緣遊走,然而他們很需要被看見,需要被擺在對的位置。

學校是因應多數人需要受教育而衍生的場所,雖然現在愈來愈往多元的方向前進,不過現實中學校的師資人力與時間要跟上這樣的規劃或許還有一段距離,以至於那個「多元」,也很快變成另一種新的制式規範,沒有跟上規範的孩子們,還是快速地被歸在疑似有問題的類別中。然而照理說愈多元的教育環境應該要比以前傳統填鴨教育更能讓不同特質的孩子有適合的位置,很遺憾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弟弟即將上小學,我也跟先生討論過要讓導師事先知道這份評估報告內容以及我們持續在努力的方向,也做好心理準備來迎接他上學後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狀況,把想得到的各種社交技巧、自理能力先在家裡多做練習,然而情緒引導和專注力需要人的配合和適合的環境,我也清楚學校老師能做的有限,所以發生衝突是在所難免。

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希望未來每經歷一次事件都能讓他更進步,也會陪伴他面對,只要能繼續保持學習的熱忱,我相信,他會愈來愈好。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