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數換金錢

by Yu Fang
0 留言

給孩子理財的機會

沒有金錢概念地長大

我是一個沒有金錢概念的人,以前爸爸供我讀書,小學開始會給我和弟弟一週五十元的零用錢,我幾乎全存起來,弟弟則是拿去買零食玩具花光光;大一點我迷上動漫畫、弟弟迷上電玩時我們就會偷偷用零用錢買這些「違禁品」。

一直到我大學(私立),仍是家裡供應讀書與生活費,暑假想打工還得瞞著爸爸,我買東西不懂貨比三家,很容易相信商人推銷的話術而衝動消費;而弟弟不愛讀書則是被送去軍校,畢業服役期間領固定俸薪;退役後創業沒有什麼成本概念,執迷在提升商品品質,第一年就燒了一百萬,退休金血本無歸。

回想過去的成長過程,家裡從不談錢、價值,以致我對這些金錢的概念都是到工作、結婚後才慢慢理解,雖然家人都有長期在投資,爸爸更是從事國際貿易,不過他們從來不會讓我們了解他們在做什麼。我直到中年才勉強理解銀行利息、股票的運作,前幾年虛擬貨幣出現時,我很難相信有其價值,因為對我來說那些是「假的」。

現在跟孩子談金錢與價值

孩子小一以前,我們有藉著玩桌遊練習數感、也有自製春聯去市集當小老闆做生意(文:小樹市集小老闆工作日誌),當時比較多著重在「數字計算」,尚未有「價值概念」,所以我有思考過究竟要不要給予「他們可以運用的錢」?要怎麼給?給多少?

我的想法比較單純,我認為錢的流進主要是來自工作付出,但孩子有做什麼事情叫做工作?除了去市集當小老闆所做的相關事務,我其實想不太到還有哪些工作。很多家庭用做家事、成績優良來換取金錢,但我不認同。

摺自己的衣服、洗自己的碗、擦自己用完餐的桌子、把自己製造的垃圾拿去丟、一起洗菜、洗米煮飯、把衣服丟進洗衣機……,這些都不應該是可以拿來換取金錢的工作,因為不是聘請來的家事人員,而是維護自己居住的環境;成績優良,通常是指學業考試或比賽成績優異,因此獲得金錢,我也認為怪怪的,考試或比賽成績優異會有獎狀或獎盃獎牌,鼓勵成分就很充足,等於是肯定得獎者的努力和能力。

不過我傾向學業上、競賽上的「個人進步」需要特別獎勵,通常小幅度的進步不太能得到什麼公開的獎項,然而卻是非常值得嘉獎,這部分可以和孩子商量什麼樣的實質鼓勵最適合,如孩子喜歡的文具、孩子想去的地方、孩子想參加的活動、想要的玩具(看玩具的類別,沒有重複、有助孩子發展的都可以)、什麼都不做放空一天、任何一件孩子想做的事等。

即便是進步獎,我也還是沒有提到金錢獎勵。我的想法是,孩子的進步是有目共睹,金錢的給予真的是一秒就結束的行為,孩子拿去做什麼用我也無從介入;如果是全家一起旅行、讓孩子挑選喜愛的文具或玩具、參加喜歡的活動或體驗等,都會比收到金錢來得有意義,除非,孩子已經有明確的金錢規劃,那就另當別論。

開瑜伽教室的朋友建議過我可以讓孩子「打工」,由於姊姊喜歡舞蹈、身體基本能力也好,可以讓姊姊帶小小孩唱遊和跳舞,讓她擔任指導小老師,藉此賺取工資,但也要付出相當的專業程度(孩子的專業通常是有在工作時間內完成他設定好的工作項目,忍住工作時離題而玩起來,這還需要家長協助)。而國外有在住家附近兜售檸檬水、小甜點、或自薦去鄰居家除草、遛狗、擔任保姆、車庫拍賣,不過國情不同,這裡讓孩子賺取工資的方式比較少,在市集擺攤較常見。

我和先生討論後,我們決定家裡已經供應他們所有的必須品,所以我們家暫時沒有零用錢。

但我們有獎學金

解任務集點換獎學金

我曾經跟他們共讀時有提過,學習能讓自己的眼界大開、選擇更廣、認識自己是誰、放在哪個位置最適合,所以讀書學習最有機會改變自己甚至改善我們的狀態。我採用每日解任務(完成自學活動)結束給予孩子點數,一週結算一次,每五十點可以換取五十元獎學金,不是考試或比賽成就而來的獎學金。

目前我們正在施行一陣子累積「點數」,平日的自學活動我會給予姐弟倆很多機會賺點數,完成一項自學活動可以得到一點,可能是完成一篇小日記、一項數感遊戲、認真下完一盤棋、默寫出一個漢字(長得像、不完全正確可得一點,正確無誤可得兩點)、運動、專題製作及演練、平日鋼琴練習、參加導覽活動、童軍團集會、積極參加比賽項目、自行完成作業遇到狀況可以自行解決問題(除了安全疑慮、機器異常)沒有打擾大人可以得20點……。

漸漸的他們開始有積蓄,這些獎學金會被用在各種用途,如他們想要、但我認為不需要買的生日禮物(文:生日禮物);姊姊弟弟下學期想要參加學校的黏土社團(我們商量過家裡提供他們參加舞蹈社,無法再多,想要的得自己存);在路上嘴饞想要買軟糖我認為不算健康但可以偶爾吃,價格不便宜所以孩子自己負擔;每週帶姊姊參加圍棋積分賽累積實戰實力,而沒有很積極在圍棋上的弟弟偶爾插花也要參加,要自付參賽費;姊姊想要挑喜歡的零食給幾位特別好的舞蹈社同學要自己掏錢;姊姊換牙期間牙齒搖搖欲墜,可以自行掉落(摘下),但要求要去牙醫師那邊處理,掛號費就要自己出等等。

如何獲取與善用金錢

只要有金錢進出,就會請他們在收支簿上做紀錄、結算、數撲滿裡的錢和對帳,把確定要參加社團的錢另外裝袋,在撲滿裡就不會被拿來誤用,他們就會知道有可動的儲蓄與不可動的儲蓄,心裡會有個底。

當然,阿公阿嬤外公外婆疼孫子,會主動提供各種紅包,除了生日禮金和壓歲錢會被要求直接存進他們的帳戶,其他的都會給他們的自行存在撲滿。長輩也會問他們想要什麼,我會請他們主動提,他們正在存錢追求的目標是什麼,等於是順水推舟邀請長輩贊助完成願望。

偶爾也會有賺外快的機會,如姊姊學校圖書館一直都有在推行的閱讀存款簿,姊姊得到的獎項就是實用的圖書禮卷;弟弟也參加過一項針對六歲前的幼兒對藝術展覽的觀點與回應的研究,配合聽展覽導覽、訪談、繪畫共150分鐘的活動,獲得一本繪本與便利商店的禮卷;這幾個月姊姊參與一項台大兒醫長新冠的研究,她是未確診兒童的受試者樣本,要做非常多的檢測如驗尿、採便、驗血、肺活量、魏氏智力測驗、科氏注意力測驗、腦波、專注力、指力、握力、六分鐘行走、MRI核磁共振、腦血流等,後面還有哪些檢測還未知,而做檢測地點除了台大兒醫外還要去永齡生醫工程,醫院提供計程車車馬費,這筆費用扣除車資後我就直接給姊姊,因為光是核磁共振就真的很不舒服,姊姊能忍耐著做完全程也是勞力付出,是她應得的。

現階段他們的積蓄多半會用在享樂、零食項目上,唯有想參加的黏土社和姊姊長高了要換20吋的腳踏車對我來說是把金錢拿來充實他們自己,也是我認為這些積蓄應該要被使用的地方,未來也會很多機會使用,如:粗心大意遺失重要的個人生活必須品得重買、因為拖拖拉拉耽誤了下一個行程得要搭計程車時、毀損了不是自己的物品、為好朋友挑生日禮物、想幫助弱勢機構而樂捐、購買一件價格不菲的學習工具等等。倘若孩子對錢的印象僅停留花在屬於慾望上的娛樂時,他們對於事物的價值會很模糊,現在我可以做的是製造機會讓孩子學習把錢花在有價值的地方、對自己有投資意義的地方以及如何開源節流。

練習記帳與建立收支概念

關於家庭收支與理財,曾經帶著他們做過一項活動,就是從爸爸接一場攝影案子的收入開始,紀錄我們家一週的所有開銷,練習數字計算、使用計算機、寫字練習、收支有沒有辦法平衡?一週的開銷結算來推估每個月的支出,來換算爸爸要接幾場案子才夠生活?如果是赤字,那這一週的支出哪些其實是不必要的、可以節省的?我們可以增加哪些收入?是換物或者二手拍賣?

暑假前帶姊弟倆去高雄找朋友、夜宿海生館,請他們一一記下所有開銷,他們開始對某些事物有「貴」、「便宜」上的比較,我也都會分析「價值」給他們聽,不是數字愈高就是只有貴,也有「划算」「值回票價」、「物超所值」、「不值得」、「物美價廉」、「廉價」等等的差別。

討論當下,可能有一些概念,也可能沒有,只能多累積經驗,下次找時間請他們規劃一趟旅程,由他們控管旅行支出,也是很好的練習。

《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已經問世非常久,前幾年因贈物市集得到一本,看完後我曾經詢問過幾間桌遊店有沒有進「現金流」這套遊戲,若有,則可以帶孩子去試玩。不過此款遊戲屬於教學教具,所以桌遊店沒有進這款遊戲,若要自己買,價格也不菲,我沒有試玩過不知道情境設計上是否跟我們的文化會不會差異太大,便不會貿然就直接消費,我個人也偏好實體遊戲不考慮線上,這件事就一直擱著。

某一天因緣際會接觸到「財富流」這個遊戲,和先生花點時間請朋友教我們玩,雖然朋友說這工具是他們成長團體用來覺察和啟發用的,只會帶到一點金融和投資的概念,不過對我來說已經很足夠,畢竟我幾乎沒有什麼概念,有機會接觸總是要把握。

玩過幾小時後大概理解,有錢人的想法可能是如何,我也能感受到「機會」來時要進場投資,手頭上沒有本錢時可以向其他玩家集資、借貸,看著財產倍數累積確實是一件令人興奮的氛圍;然而現實裡,判斷眼前的是「機會」還是「風險」、甚至「詐騙」則是現實金錢遊戲裡最困難的事情。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裡也是有讓我覺得不喜歡的概念,就是過度放大房地產的「被動收入」,我認為那不是投資,而是投機,相反的,創作出版的被動收入卻是很有意義的,對我來說那是人在創造自己的價值。關於兒童桌遊,這篇想用現金流遊戲來教兒童理財?這 1 個重大隱憂家長要注意裡面推薦的兒童理財桌遊,我認為都可以試著找機會和孩子試試看。

除了這些,圖書館有非常非常多談兒童理財的圖書資源,一邊走一邊實作,我在陪伴他們同時也在成長。

希望老是搞不清楚金錢為何物的我,能來得及給孩子正確的方向,別被金錢所迷惑或者被奴役,自己創造價值。

若您有更不錯的兒童理財經驗或活動,期待分享讓我和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一起漲知識喔!

留言

相關文章